上医渊源

上医渊源

 上医的故事 



       中医历史悠久,“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描述了神农氏为了医学实践和探索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奠定了中国医学的基础,后人为纪念他,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医源自于原始社会,发源于黄河流域。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上医”一词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也就是说,真正高明的医生,首先要能够治理国家,其次才能诊疗人的疾病或者处理更细微的事情。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明了医国与医人具有相通之处。而“上医”大多是学识渊博者,通过仔细地观察和探究,做到“见色知病,按脉知病,问病知处”。

       后来,孙思邈在此基础上提出:“上工治未病之病,中工治欲病之病,下工治已病之病”,意指高明的医生往往能够在疾病未发之时及早干预,从而防止病发。在中医看来,在没有发病的时候,提前发现端倪,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够让人不生病,从而避免陷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的困境。这是“治未病”的重要性。



       治未病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自古以来,忧患意识就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也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周易》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从辩证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的规律性,安与危、治与乱、机遇与挑战、有利与不利、压力与动力等都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对立面。增强忧患意识,关键就在于培养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善于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做到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在化解矛盾和克服困难中推动发展。



       治未病,需要具备见微知著的眼光与能力。《何博士备论》有云:“天下之祸,不患其有可睹之迹而发于近,而患其无可窥之形而发于迟。”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做好预防工作,就要充分认识“有可睹之迹”和“无可窥之形”的关系,延伸预见和预防的“触角”,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隐患,做到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需要抓早抓小,付诸实际行动。《后汉书·丁鸿传》有云:“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意思是说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要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老子》也讲,“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说的就是,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是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来治理,才能够没有缺点。这告诉我们,要时刻警惕、心有敬畏,把未病当作有病防,把无事当作有事抓。唯如此,才不至于在“寡人无疾”的错觉中,不知不觉病入膏肓。

       可见,中医历来防重于治,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而养生更应关注体检。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主动的保健意识与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结合,这就突显预防之重要;面对现代五花八门的疾病,以及发病年龄越来越低、亚健康人越来越多的状况,利用中医进行养生保健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医疗科技进步,疾病形态改变,民众的健康问题也随之变化,使医疗形态逐渐由以医疗为主导转向预防保健的强调,“大健康”遂成为全球健康策略的重要趋势之一。“上医治未病”乃传统医学治病的最高境界,除了预防胜于治疗,更有强化体质,积极促进健康的意涵。研究探求传统医学“上医治未病”的学脉源流,同时耕犁传统医学的健康防病养生之道,在如今强调全球化与本土化兼具的时代,中国医学如能秉持以此为基,更广泛地接纳与运用传统医学的健康法则,帮助人民大众以其最贴近的方式促进健康,相信可以为中国医学的国际化开创一片更加贴近人心的空间。

       上医治未病其实就是给健康人做健康知识普及,让人们增加抵御疾病的能力,同时让人减少一些欲望,保持身体的平衡。“中国抗衰老促进会上医专业委员会,”本着充分发扬祖国传统医学“上医治未病、防病于未然”,“上医医国、先觉觉民”的理念,为进一步促进中国抗衰老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上医的现状 


       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报告中已经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且,在我国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中,早在两三千年以前就提出了类似的理论——“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便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其在中医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黄帝内经》讲:“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古文献典故中有个故事也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扁鹊是我国春秋战国时的名医,一次魏文王问他:“你认为还有谁比你的医术更高明?”扁鹊答道:“我大哥和二哥水平都比我高,大哥水平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王诧异道:“但为何你名声最大?”扁鹊答道:我大哥在邻居还没有生病前,就告诉他应该注意些什么,邻居敬重他的学问,都按着他的吩咐去做,自然不会生病,因此大家不认为他是在治病,自然医病的名气最小;二哥在乡亲们生小病的时候,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治疗,吃什么药,乡亲们依吩咐去做,小病很快痊愈,大家认为我二哥可以治小病,因此在家乡小有名气;病入膏肓、无法医治、奄奄一息的病人,一般会交给我去医治,我会给他用虎狼之药,只有这样才能让他起死回生,治不好,病人也无话可说,治好了,大家一传十十传百,我自然是名扬天下。

       当前,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剧,影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病也日趋严重;得了疾病积极治疗固然重要,但更科学、更好的办法不应该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将其拒之门外,不得疾病最好吗?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进步、物质水平的提高,按常理来说,人们的身体应该更健康,可是为什么,我们身边得慢性病的人却越来越多?身边亚健康的人也比比皆是。这不禁引发我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守护我们的健康呢?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我们应该树立“防大于治”的健康意识,平时主动学习一些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生活方式与习惯,同时也要学习一些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基本技能。长此以往,我们就能养成积极、合理的生活习惯,并让良好的生活习惯保障我们的健康。

       不要等到疾病来临时抱佛脚,或者临渴掘井寻求医生的帮助,要自己做自己的“上医”,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将疾病拒之门外。“预防大于治疗”才是健康的真谛!



 上医的意义 


        上医治治未病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自古以来,忧患意识就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气质,也是中华民族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周易》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从辩证的角度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相反相成、相克相生的规律性,安与危、治与乱、机遇与挑战、有利与不利、压力与动力等都是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对立面。增强忧患意识,关键就在于培养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善于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做到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在化解矛盾和克服困难中推动发展。


       上医治未病,需要具备见微知著的眼光与能力。《何博士备论》有云:“天下之祸,不患其有可睹之迹而发于近,而患其无可窥之形而发于迟。”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做好预防工作,就要充分认识“有可睹之迹”和“无可窥之形”的关系,延伸预见和预防的“触角”,善于从细微处发现隐患,做到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上医治未病,需要抓早抓小,付诸实际行动。《后汉书·丁鸿传》有云:“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凑矣。”意思是说当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刚有苗头或征兆时,就要加以预防与制止,坚决不让它继续发展。《老子》也讲,“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说的就是,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是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来治理,才能够没有缺点。这告诉我们,要时刻警惕、心有敬畏,把未病当作有病防,把无事当作有事抓。唯如此,才不至于在“寡人无疾”的错觉中,不知不觉病入膏肓。



 上医医学的起源 


        300万年以前人类从雨林中诞生,1万年前人类进入农耕文明,300年前人类进入工业时代。近50年,城市加速发展,环境污染严重,各种慢性病威胁到人类健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的高发区,慢性病正在慢慢变为流行病。



       黄帝内经说:“上医治未病”,“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孙思邈说:“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已,然后命药”。传承经典,守正创新。2018年,中国自愈力康复品牌在海南创立,上医医学、自愈力康复模式顺势而生。



机构地址

海南省五指山市澜湖路1号仁帝山国家雨林康养基地内
(海榆中线226省道)。

乘车路线

市内可以乘坐1路、5路公交车,到澜湖路下车向南500米,
4路公交车直达,仁帝山国家雨林康养基地,园内3、4期。

琼公网安备 46900102000032号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琼ICP备2022012689号」 Copyright @ 2022-2025 上医时光(海南)康复医疗中心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